Wikidata Taiwan
Allen Wang
Open Acess
最早可見於 2002 年【布達佩斯開放進用協議】
2003年【柏林宣言】再次提及類似概念
兩份文件都是促成 EUROPEANA 計畫的重要文件
-- 2003 柏林宣言
對於文化記憶機構的論述
著作權與資料盤點問題就不說了
先聊聊基礎的介面與應用狀態
幾個數位資料庫的比較
(國家文化記憶庫與幾個開放資料庫)
幾個數位資料庫/網站的比較
(新樂園與數個合作單位)
在數個藝文相關的網站中
我們都會發現主持人會期待塞入大量訊息或畫面
希望能透過優秀的內容創造點閱
但是光是網站載入速度用戶就先離開了
API 是促進資料在網路上流通的重要元素之一
然而在臺灣的環境下
民間單位卻鮮少提供
如果未來要做新資料庫我們能怎麼做?
「使用」是最好的文化保存方式
--取自【國際合用的研究資料管理實用指南】
Findable(可查/可查找)
Accessible(可取/可取用)
Interoperable(可換/可交換)
Reusable(可再用)
將非人使用者/終端使用者的使用情境納入
事實上根本就打不贏現有的商業資料庫與內容
如何創造 B2B 甚至 B2B2C 的使用可能
才有機會為資料庫創造更多的使用情境
en 機器人每日平均瀏覽量 4400 萬次
zh 機器人每日平均瀏覽量 741 萬次
透過 API 創造的再應用次數尚未計入
從過去的單一中心伺服器與社群"內容"參與
到了 Web 3.0 思考的是更多元的社群參與
過去資料庫才流行過一段「雲端」風潮
如何在設計上讓資料在多個伺服器中流通
才能確保資料持續「活著」
在做產品、專案經理時我們都知道
只先解決一個需求
在這裡沒有全都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