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簡史

手機版建議橫放瀏覽

點擊放大

古柯鹼

Cocaine

向▼

 在南美洲安地斯山脈地區,嚼食古柯葉已數千年歷史,可改善高山症與增加精力,也出現在宗教儀式中。印加帝國被擊敗後,殖民者與傳教士曾一度禁止嚼食古柯葉,但隨後發現當地工人在高海拔地區的工作效率降低,才再度開放。

 今日在《麻醉品單一公約》中,古柯葉也被列入管制,但在玻利維亞、祕魯、智利、阿根廷等地仍允許以傳統方式嚼食或泡茶。

 

wikimedia.org

古柯鹼

 著名偵探人物福爾摩斯除了愛好酒與雪茄,在《血字的研究》 A Stu­dy in Scar­let, 1887 )中,說明他也有注射古柯鹼的「娛樂」──福爾摩斯聲稱如此能刺激心智,華生則擔心他是否會成癮。
 事實上,此類偶一為之的注射用藥習慣,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相當普遍,而福爾摩斯也成為當時社會文化的研究材料之一。

 

yt3.ggpht.com

古柯鹼

 可口可樂(Coca Cola)在 1886 年的最初配方包含了來自可樂果的咖啡因,以及來自古柯葉的古柯鹼,因而得名,在美國被推銷為「美味!提神!振奮!暢爽!」
 直到 1906 年古柯鹼的成份才被取消,不過「古柯」(coca)兩個字的遺跡仍然如影隨形,在今日可口可樂的廣告上處處可見。

 

pinterest.com

古柯鹼

 除了美國的可口可樂,在歐洲也有知名(或惡名昭彰)的馬里亞尼酒(Vin Mariani),於1863 年上市──其由法國化學家馬里亞尼(Angelo Mariani)發明,利用酒精萃取出古柯葉中的古柯鹼,因而有提神功效,愛迪生也公開表示其有助於「長時間的工作和思考」。
 維多利亞女王與教宗利奧十三世也是愛好者,教宗還為其頒發了金獎章。

 

thenonist.com

古柯鹼

 二十世紀初波蘭畫家、作家、劇作家維凱維奇經營為他人描繪肖像畫的事業,也進行了一系列使用藥物的實驗。其所謂 Type C 的系列作品,即是在藥物的影響下作畫,並且將使用(或沒有使用)的藥物種類與天數標註在畫作的角落。
 經過實驗後,他尤其偏好古柯鹼帶來的效果,但也有酒精、哈希什、嗎啡等藥物的嘗試。而在今日,也有其他的藝術家進行了類似的創作計畫

 

wikimedia.org

古柯鹼

 佛洛伊德的〈論古柯鹼〉Über Coca一文,提出其所帶來的興奮性可能有治療酒精成癮、嗎啡成癮、憂鬱症等多種疾病的潛力。他並親身嚼食古柯葉,反覆實驗了十二次,認定其沒有成癮性且副作用很小。
 其實以嚼食所吸收的劑量,比起靜脈注射要低上許多──而佛洛伊德提出用古柯鹼取代嗎啡的替代療法,實際上雖不可行,概念上可說相當前衛,今日則有以美沙冬(methadone)替代海洛因的療法。


66.media.tumblr.com

古柯鹼

向 ▲ 或

安非他命

Amphetamine

 麻黃是古老的中藥材,在秦漢時代的《神農本草經》即記載「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二十世紀初,麻黃鹼(ephedrine)被確認為強效的支氣管擴張劑,有抗氣喘的功效;為了確保供應,科學家找到了人工合成的類似物──安非他命。

 在今天常見的感冒成藥,仍含有類似麻黃鹼的成份,但含量甚低,一般使用無需擔憂;不過也曾出現大量囤積感冒藥水,來提煉安非他命的新聞事件。

 

media.bastillepost.com

安非他命

 巧茶 (khat;qat)或稱 恰特草、阿拉伯茶,是分布在衣索比亞與阿拉伯半島等地的天然植物;其中含有類似安非他命的物質卡西酮(cathi-none),故有振奮精神、降低飢餓、欣快感的效果,類似濃咖啡的作用。

 傳統上,巧茶的嫩葉與嫩莖可供嚼食,或可沖泡為茶飲。如今在葉門當地,巧茶仍作為社交使用,尤其流行於男性之間。

 

wikimedia.org

安非他命

 美國二戰後「垮掉的一代」 (Beat Gen­er­a­tion)作家凱魯亞克 (Jack Ke-rouac),也是安非他命的大量使用者;據傳其只花了不到三週就寫完了小說《在路上》 ( On the Road ,1957)的初稿──由打字機打成,並以膠帶貼成一長條,被稱為「卷軸」;但是之後又花了五年的時間,才能完成編輯工作並出版。
 《在路上》中,菸酒與藥物也被當作卸甲與放逐的象徵,然而甫出版即引發爭議。

 

wikimedia.org

安非他命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 (Rodrigo Roa Duterte)在 2016 年上任後,宣誓向毒品與毒梟宣戰,主要原因即是菲律賓境內冰毒氾濫。
 冰毒即為鹽酸甲基安非他命,呈現透明的結晶狀,尤其適合抽煙吸食;而甲基安非他命製作成本低且容易成癮,但比起安非他命有更強的中樞神經作用,因此常遭到濫用。不過杜特蒂強硬的掃毒行動,也招致違反人權的質疑。

 

wikimedia.org

安非他命

 搖頭丸中的成分 MDMA 化學結構類似安非他命,具有興奮功效。MDMA 可帶來欣快感,加上感官刺激放大與精力增加,且藥效持久(可達數小時),因而經常出現在銳舞(rave)文化當中。
 然而 MDMA 會使血壓與體溫升高、增加唾液與汗水分泌、肌肉顫抖(也是「搖頭」的名稱由來)、牙關緊閉、磨牙等副作用,加上場地擁擠而無法散熱,導致使用者可能有過度脫水、甚至致死的意外發生。

 

wikimedia.org

安非他命

 已有許多動物實驗發現,使用安非他命或 MDMA 等藥物,將導致腦部特定的神經纖維退化,在人類的研究中也透過腦部造影間接顯示出類似結果 (左圖為正常者,右圖為甲基安非他命濫用者,顯示其多巴胺含量下降)。

 而如此長期性的腦部結構損傷,在戒除使用 (abstinence)後有機會部分回復,但仍有相當程度的困難,說明使用此類藥物的隱憂與風險。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安非他命

尼古丁

Nicotine

 菸草原生於美洲,當地的原住民在 5000 年前便有農業種植的紀錄。

 1491 年,哥倫布與其船員將菸草引介至歐洲,他們發現美洲原住民會將菸草捲成菸捲抽煙。直到十六世紀,菸草的種子被攜回歐洲,開始在舊世界種植。

 

wikimedia.org

尼古丁

 菸草最早的使用方式是嚼食、煙斗或雪茄,之後在十七世紀的歐洲則流行鼻煙(snuff),將菸草磨成粉末後放在手背或鼻煙壺中吸入鼻腔內,以吸收尼古丁成分。
 但現代所使用的香菸取得真正突破性的進展,是在 1884 年發明了香菸製造機器:在過去香菸必須人工捲製,成本高昂且生產速度緩慢;在香菸工業化後,如今一臺機器一分鐘可生產 4,000 至 8,000 根香菸。

 

flickr.com

尼古丁

 二十世紀初,隨著英國香菸的消費量攀升,肺癌的個案也愈來愈多,開始懷疑使用香菸與肺癌之間的關聯性;有一派認為抽煙即會導致肺癌,而另一派則認為是背後有某個共同原因,才使抽菸與肺癌在表面上有相關性。
 由今日的證據,我們已能確定抽菸所帶來的化學物質與呼吸道損傷,確實會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也與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慢性疾病相關;而戒菸與二手菸的防制也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公衛議題之一。

 

cancerresearchuk.org

尼古丁

咖啡因

Caffeine

 咖啡因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藥物之一,但其主要使用方式至今仍為飲用咖啡、茶、軟性飲料等,其中又以咖啡為最大宗。
 根據統計,在 2015 年全球一共用掉了約 1.4 億包重達 60 公斤的咖啡豆。隨著中國、印度、拉丁美洲等地的生活型態西化,其數量估計將持續上升。

 

wikimedia.org

咖啡因

 咖啡的起源眾說紛紜,其中一個傳說是衣索比亞的牧羊人,觀察其羊隻在嚼食咖啡樹葉後精神異常振奮,從而發現了咖啡因的功效。
 今日我們所熟悉的飲用方式,是在傳入阿拉伯半島之後,當地開始將其種子烘焙並煮成飲料,在十五世紀首次留下了可考的紀錄,阿拉伯詩人並歌頌這「色深如墨」的飲品能帶來喜悅、智慧與真理。之後經由威尼斯港口的通商,咖啡在十七世紀逐漸於歐洲傳布開來。

 

wikimedia.org

咖啡因

 當然,咖啡因過量也是有危險性的,那麼究竟要喝多少的咖啡或茶才會致命呢?
 一杯咖啡的咖啡因含量約 100 至 200 毫克,一杯茶則約 25 到 50 毫克;若要達到成人的致死劑量,必須一天喝下 50 杯以上的咖啡,或 200 杯以上的茶,幾乎不可能達成。這說明了咖啡因的相對安全性,所以儘管其使用相當廣泛,在全球都未被列入管制藥物。不過食藥署也要求商家進行咖啡因標示,提供消費者參考。

 

wikimedia.org

咖啡因

 現代社會幾乎可說是由咖啡因所驅動的:在西方國家約有 8 成以上的人有喝咖啡的習慣,臺灣則一年每人平均喝掉將近 100 杯。
 在 2006 年的紀錄片《咖非正義》Black Gold中,則指出咖啡豆已是全球最龐大的交易商品之一,卻在跨國企業與中間人的層層轉手下,嚴重剝削咖啡農民;而公平交易與當地成立的合作社則是嘗試突破市場規則,減少中間程序,使利潤能真正回饋給農民。

 

nyt.com

咖啡因

酒精

Alcohol

 西元前 3500 年,古埃及便有描述釀酒工坊的紀錄,被書寫在莎草紙上。而約在西元前 250 年的《詩篇》(Psalms)也記載:「他使草生長,給六畜吃。使菜蔬發長,供給人用。使人從地裡能得食物。又得酒能悅人心,得油能潤人面,得糧能養人心。」(104:14-15
 酒精的歷史確實源遠流長,而其最初起源,很可能是人類先祖在觀察動物食用經過天然發酵的過熟果實後,從而發現了酒精的功效。

 

easyviaggio.com

酒精

 希臘神話的戴奧尼修斯(Dionysus)是酒神、葡萄豐收與狂歡之神,而西方美學評論中, 太陽神阿波羅(Apollo)酒神經常被並舉為對立的二元:前者代表了理性、秩序與光明,以及距離所帶來的靜穆美感,如形式主義與古典主義;後者則代表了感官、迷醉、生命力、痛苦與狂喜的交織,強調迫近的主觀經驗,如浪漫主義。
 這樣的觀點因尼采《悲劇的誕生》而廣為人知,但在希臘神話中太陽神與酒神並非對立的極端,尼采也提出兩者的並融才能創造出真正的悲劇藝術。

 

wikimedia.org

酒精

 美國極具聲望的醫師與社會運動人士班傑明.拉許(Benjamin Rush,1746-1813)在 1785 年撰文指出過量飲酒對於人體的危害,認為此種行為是種「疾病」,且會損害心智與道德敗壞,甚至導致犯罪。
 拉許對於節酒的呼籲也成為美國日後反酒運動的發軔,終於在 1920 年全國性的《禁酒令》聲勢達到最高峰。

 

wikimedia.org

酒精

 長島冰茶(Long Island Iced Tea)的外觀看似紅茶,事實上卻是由伏特加琴酒蘭姆酒龍舌蘭酒調配而成的烈酒,酒精濃度更超過 40%。
 有關長島冰茶的起源,據稱是來自美國 1920 年代《禁酒令》時期為了躲避警方查緝,因此以混調的飲料、掛羊頭賣狗肉的名號魚目混珠。今日五花八門的各式雞尾酒,很多可能也是由此而來。

 

liquor.s3.amazonaws.com

酒精

鴉片類藥物

Opiates

 荷馬史詩 《奧德賽》 中描述海倫以忘憂水(Nepenthes pharmakon) 療癒希臘戰士,學者考證其中可能含有鴉片成份:「……她在他們的酒碗中倒入藥物,混勻之,能夠抹去悲傷與忿恨,以及一切痛苦的回憶。所有喝下這碗酒的人,即使面對母親或父親的死亡,或是親眼目睹兄弟或兒子倒在劍下,在那天都不會流下一滴眼淚。」

 

poetryintranslation.com

鴉片類藥物

 溫斯洛太太的舒緩糖漿(Mrs. Wins-low’s Soothing Syrup)於 1849 年在美國上市,宣稱能夠鎮定哭鬧的嬰兒或小孩,尤其可以減緩換牙時的疼痛;事實上其中含有嗎啡,直到二十世紀初才被下架。
 而在同一時期的成藥,具有海洛因成份的咳嗽藥水也赫然在列──但推出時被認為「沒有成癮性」,於缺乏認識與管制之下,也誤使許多人產生了依賴性。

 

digitalcommonwealth.org

鴉片類藥物

 西元二世紀,古羅馬時期的醫師蓋倫(Galen,c. 129-200)認為鴉片能用於治療頭痛、耳聾、氣喘、咳嗽、腸絞痛、漢生病等疾病。

 直至二十世紀初,鴉片酊(lau-danum)仍被廣泛地用於失眠、心臟病、感染疾病、憂鬱症等各種疑難雜症。而在今天,嗎啡則被用於醫療上的止痛劑。

 

images.mentalfloss.com

鴉片類藥物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因病而開始接觸鴉片,其名篇 〈忽必烈汗〉 即是由一場使用藥物後所引發的奇異夢境寫成;詩末對於幻想力量的崇敬,以及「For he on honey-dew hath fed, / And drunk the milk of Paradise」等語,被認為可能是鴉片的隱喻。
 事實上,柯勒律治屢次試圖戒癮不成,最後也可能不幸因此而亡。

 

wikimedia.org

鴉片類藥物

 鴉片提煉自罌粟蒴果的乳汁,在 1803 年首次從鴉片當中純化出嗎啡, 其強效的鎮痛作用,能使病患處在如夢般的昏醉狀態,因而由希臘神話中的夢神孟菲斯(Morpheus)得名。醫學界為其強效而振奮, 使嗎啡被大量運用於傷患。
 當時未發現其成癮性質,加上皮下注射針的發明,加速送藥過程,導致了大量的嗎啡成癮者。直到 1874 年海洛因被人工合成,當時被認為是比嗎啡更加安全的藥物──後來才發現大錯特錯。

 

pinterest.com

鴉片類藥物

 日治時期的阿片(鴉片)問題,也體現出臺灣統治方針的辯論:福澤諭吉主張直接「嚴禁」的同化主義,若有不堪其苦的臺灣住民則予以驅逐;後藤新平則主張因地制宜的「漸禁」,也將成癮視為「疾病」,待提升「民度」後,吸食阿片的習癖將自然絕跡。
 後藤新平的主張後來成為總督府的阿片專賣政策;但在 1920 年代之後,臺灣本土知識份子轉而強力反對與日本內地的「差別待遇」,要求總督府嚴禁阿片並貫徹戒癮工作。

 

tmdb.ncl.edu.tw

鴉片類藥物

 相較於其他鴉片類藥物,海洛因的脂溶性較高,能快速透過血腦障壁,故藥效作用強且快,但維持時間也較短暫。
 海洛因是目前認為最危險的影響精神藥物,醫療上也被禁止使用:其致死劑量甚低,成癮速度極快,戒斷症狀又極為嚴重,如肌肉骨骼疼痛、失眠、嘔吐、盜汗、流淚、發冷(俗稱「冷火雞」),且心理上渴藥強烈而難以戒除。此外,海洛因往往為靜脈注射,加上為躲避查緝,使用者經常有共用針頭的行為,卻導致愛滋病、C型肝炎等血液傳染疾病成為使用海洛因的風險與公衛問題。

 

wikimedia.org

鴉片類藥物

 根據《滾石雜誌》的報導,英國樂團 Blur 在 1997 年的歌曲 Beetlebum 即根據主唱 Damon Albarn 與其前女友使用藥物的回憶寫成。

 其曲名暗示的「追甲蟲」(chasing the beetle)也就是「追龍」(chasing the dragon)的另一種稱法,係指透過錫箔紙加熱海洛因後吸食其蒸氣的動作。

 

youtube.com

鴉片類藥物

致幻藥物

Hallucinogens

 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種類的迷幻蘑菇與仙人掌,其使用歷史可能已有數千年;例如毒蠅傘Amanita muscaria)含有毒蕈胺(muscimol)與鵝膏蕈氨酸(ibotenic acid)等致幻物質,可以產生幻覺與類似譫妄的狀態。

 民族植物與民族真菌學家因而提出宗教致幻劑(entheogen)理論,認為宗教與巫覡文化的最初起源可能為人類的用藥體驗。

 

images.fineartamerica.com

致幻藥物

 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除了鴉片酊十分受到歡迎,人們對於迷幻蘑菇也有廣泛的討論。

 《愛麗絲夢遊仙境》(1865)當中身形忽大忽小的經典橋段,標上「吃我」、「喝我」的蛋糕和藥水,會說話的妙妙貓,以及坐在蘑菇上抽水煙的毛毛蟲,可能反映出用藥與幻覺的文化情境。

 

wikimedia.org

致幻藥物

 披頭四的經典專輯《左輪手槍》(Re­volver ,1966)除了是對創新手法的實驗,某種程度上還受到了 LSD 的啟發。
 專輯中
 Tomorrow Never Knows 據稱是揉合了 LSD 的用藥經歷,以及佛學的自我幻滅;約翰藍儂在錄製時,則表示希望開頭能由「一千個和尚吟唱」──「把你的心智關掉,放鬆並順流而下/這不是死亡,這不是死亡/放掉所有思慮,將自己交給虛空/它閃閃發亮,它閃閃發亮」。

 

youtube.com

致幻藥物

 赫胥黎 (Aldous Huxley)在 1954 年出版了《知覺之門》,記錄了服下仙人掌毒鹼 (mescaline)後的用藥體驗── 外在的感知起了全然不同的變化,色彩和形狀成為「赤裸裸的存在」,且它們就是「實在」,無法肯定也無法否定;而「我」也不復存在,只剩下「無我」。

 在考察不同的人物畫後,他認為維梅爾〈倒牛奶的女僕〉最能體現出這種境界。而如此的宗教體驗,透過使用安全的藥物,常人也能開啟這扇「知覺之門」,從常識世界超脫出來。

 

wikimedia.org

致幻藥物

 瑪莉亞莎賓娜(1894-1985)與使用迷幻蘑菇的儀式,因為羅伯特高登華生一行人的曝光而聲名大噪,引發爭先恐後的體驗熱潮;然而該儀式使用「毒品」的行徑也隨即受到墨西哥當局的注意──當地的傳統習俗受到干擾,不滿的居民們最後將莎賓娜逐出部落。
 她在晚年則表示後悔,認為蘑菇在為了尋樂的外人手中喪失了原有的神聖,再也不能復得了。莎賓娜的形象,在今日仍是許多次文化社群的象徵。

 

www.sourcememory.net

致幻藥物

 美國心理學家利里 (Timothy Francis Leary,1920-1996)因為在研究中擅自將致幻藥物提供給許多學生、研究員、藝術家等,最後被哈佛開除。
 利里日後致力於 LSD 的研究:在 1950 年代,LSD 被認為能夠研究精神疾病,或是運用在精神分析治療,開啟病患壓抑的記憶或情緒,甚至被美國中情局考慮做為「心智武器」。而利里本人也成為飽受爭議的人物,反覆出入監獄──他被反體制人士奉為「精神導師」,也被尼克森總統點名為「全美最危險的人物」。

 

reddit.com

致幻藥物

大麻

Cannabis

 大麻(Cannabis sativa)在過去為重要的經濟作物,其纖維可做為布料、麻繩、船帆、造紙、燃料、肥皂等原料。
 甚至美國國父喬治
華盛頓也曾擁有大麻田──但是不同亞種的大麻所含有的大麻素濃度不同,一般用於經濟作物的亞種濃度較低,並不適合製作藥物,因此華盛頓所種的可能並非我們想像中的「大麻」。

 

wikimedia.org

大麻

 「麻」的字源,根據《說文解字》為會意字,描述人在屋簷下處理一束束的植物纖維。大麻也是中藥材之一,如其種仁「火麻仁」,中醫認為可治便秘、血痢、月經不通等。
 相傳華佗的「麻沸散」當中即加入了大麻,利用其抑制中樞神經的特性進行「麻醉」;而「麻」字在麻木、麻痺等處「喪失知覺」的引申義,可能正由此而來。

 

wikimedia.org

大麻

 拿破崙的軍隊從埃及返國後,也將大麻、哈希什帶回了法國。在十九世紀中,哈希什吸食者俱樂部(Club des Haschis-chins)於巴黎成立,由精神醫師莫羅(Jacques-Joseph Moreau)發起,並網羅了許多時下文藝菁英,包含雨果、波特萊爾、大仲馬、巴爾札克、德拉克窪等皆是會員。

 哈希什為大麻的衍生物之一,莫羅對其展開一系列劑量與藥效的研究,被稱為「精神藥物之父」。

 

tpe-drogues-et-artistes.e-monsite.com

大麻

 《大麻狂熱》(Reefer Madness)是一部 1936 年在美國上映的電影,描述一群原本天真無邪的高中生,如何在吸了大麻菸後受其荼毒,開始殺人、強暴、自殺等等,最後發瘋。當年的宣傳海報則寫下:「看看會發生什麼結果!」
 這部電影原本為反大麻陣營所製作,在 1970 年代被「重新發現」,也被整合到當時的反大麻宣傳中。然而如今看來,其誇張的劇情、俗濫的演技,加上對於大麻妖魔化的想像,使其淪為諷刺喜劇,被視為邪典電影(cult movie)的經典之一。

 

info.umkc.edu

大麻

 艾里森 (Ralph Ellison)的小說《看不見的人》 Invisible Man,1952) 中,描述主人翁除了喜好杯中物,一回在使用大麻之後,在他所居住的地下室以震耳欲聾的音量聽著路易·阿姆斯壯的〈我做了什麼讓我如此遍體鱗傷〉( What Did I Do to Be So Black and Blue),於焉有了一場哲學性的醒悟:美好的音樂和藥物的昏醉是合一的,同屬一類,都是人生中「酒神精神」的引申。

 

youtube.com

大麻

 1960 年代的反戰思潮與嬉皮文化,結合靈修以及大麻、 LSD 等藥物使用,宣傳解放及和反體制(anti-establishment)的精神,廣受年輕世代歡迎;然而這波運動已不只侷限於少數族群與社會底層,逐漸擴及白人與中產階級,使用藥物的風氣因此大增。
 各國政府決定收緊管制,於 1971 年通過《精神藥物公約》 ,將 LSD 等致幻藥物一併列管,而大麻也被美國聯邦政府一舉列為最嚴苛的第一級管制藥物。

 

66.media.tumblr.com

大麻

 「420」是大麻社群中的暗號,而每年的 4 月 20 日也成為「國際大麻日」,在北美與英國也有盛大的慶祝活動。
 「420」的起源,據傳是 1971 年一群加州的高中生相約在下午 4 點 20 分集合,尋找謠傳中被廢棄的大麻田的祕密行動;結果大麻田沒被找到,但「420」的暗號卻流傳開來,成為青少年使用大麻的問候語,也是大麻合法化運動的象徵之一。

 

static.life.ru

大麻

 大麻可說是啟發了無數的音樂家,如 Cab Calloway、Neil Young、Bob Dylan 等等,《告示牌》Billboard在 4 月 20 日的文章即細數了歷年來搖滾、嘻哈、雷鬼與流行音樂中關於大麻的經典曲目。
 娛樂用的大麻(marijuana)在俚語中也被喚作 「Mary Jane」;而 Rick James 在 1978 年的同名金曲中,即是對這位「佳人」的告白:「當我盪到低潮/她悄悄地來到/用愛使我熊熊燃燒/帶我直上天堂」。

 

youtube.com

大麻

全球「娛樂用途」大麻的法律現況(2016 年 9 月)

大麻

全球「醫療用途」大麻的法律現況(2016 年 9 月)

大麻

國家發展委員會建置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日前出現「二級毒品 “大麻” 調降至三級毒品與開放管制醫療研究」的提議:其認為《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立法目的是為了保護人民健康與社會安全,而非限制人民、甚至透過恐嚇而使人民對藥物使用產生錯誤偏見。 該議案已經達到 5000 份附議的門檻,法務部必須作出回應。

大麻

臺灣藥物使用現況

臺灣藥物使用盛行率研究

游標移至上方可得詳細資料

2014 衛生福利部藥物濫用案件暨檢驗統計資料

2014 衛生福利部藥物濫用案件暨檢驗統計資料

歷年藥物濫用案件尿檢陽性比率變化

游標移至上方可得詳細資料

臺灣藥物使用現況

入罪化|  

司法懲戒模式

合法化

除罪化|

開放條件使用|

販賣管制

開放條件使用| 政府專賣或提供

臺灣 |戡亂時期肅清煙毒條例

道光年間|欽定嚴禁鴉片煙條例

行政處罰化

臺灣  |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葡萄牙

臺灣日治時期總督府阿片專賣

酒精菸品

荷蘭軟性藥物

美國科羅拉多州大麻

咖啡  | 臺灣食藥署規範需有咖啡因含量標示

醫療處遇模式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