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物 + 似礦物
穩定外形的固態集合體
由熔融狀態之岩漿
冷卻固結而形成
液態岩石,主要形成於50~200km的地底
依SiO2濃度由低至高分類成:
超基性岩漿 < 基性岩漿 < 中性岩漿 < 酸性岩漿
火山熔岩流溫度:
基性 : 1000~1200°C
中性 : 900~1000°C
酸性 : 700~800°C
顯晶質:肉眼或放大鏡可見
隱晶質:肉眼或放大鏡不可見
噴出岩
岩漿上至地表而與空氣接觸冷卻形成
包含火山熔岩與火山碎屑岩
因岩漿內空氣無法排出形成氣孔
流紋組織:因岩漿流動形成平行狀
斑狀組織:單一種礦物的大型結晶
細晶質:
基性:玄武岩
中性:安山岩
酸性:流紋岩
玻璃質:
黑曜岩、松脂岩、浮石、火山渣
岩漿於地底經過長時間冷卻而形成
通常冷卻時間越長晶體顆粒越大
岩石的風化產物
經搬運、沈積、成岩作用
壓密膠結而成
物理風化(崩解作用):
釋壓、溫度變化、冰楔、鹽楔、生物作用
化學風化(分解作用):
溶解、水解、水合、氧化
各礦物風化之難易正與其結晶次序相反
岩石風化完的產物為大小不一的碎屑物質,其統稱為沈積物
粒徑:沈積物顆粒大小
圓度:沈積物顆粒表面光滑程度
球度:沈積物顆粒接近球型程度
淘選度:同塊沈積岩之顆粒粒徑相似程度
陸:風、河川、冰川
海:海流、洋流、濁流、冰山搬運
流體搬運作用可分為三種:
當沈積物被搬運至合適的沈積環境,會不斷進行成岩作用並最終形成沈積岩層。
成岩作用包含以下三個步驟:
層理(沈積岩之平行紋理)
層面(層理間不連續面)
波痕(水流、波浪)
交錯層(平板狀、魚骨狀、槽狀、圓丘狀、窪狀)
粒級層
痕印(雨痕、泥裂痕、漣痕、底痕)
變形(荷重鑄型、火焰構造、旋捲構造、蝶柱構造)
生痕化石
已存在的岩石
因受熱與受壓影響
礦物組成與結構發生改變
依成因分類:
❖接觸變質、❖區域變質、❖埋藏變質、❖動力變質、
❖熱液變質、❖隱沒帶變質、❖撞擊變質
依構造/岩理分類:
❖葉理狀變質岩:板岩、片岩、片麻岩......
❖非葉理狀變質岩:大理岩、石英岩、蛇紋岩......
因高壓產生的片狀礦物(雲母)平行排列
若原岩為沈積岩,可能出現葉理與層理不平行
硬頁岩:最低級變質岩,具木片狀碎片
板岩(板劈理):平板狀,葉理薄,肉眼不可見
千枚岩:表面可見細小新生雲母,具絹絲光澤
片岩(片理):雲母片狀排列,少有變質斑晶
片麻岩(片麻理):深淺交替的條帶狀葉理
大理岩:由石灰岩變質而成的塊狀均質岩石,組成礦物主要為方解石
蛇紋岩:由超基性火成岩變質而成,成因為橄欖石及輝石與水作用而蛇紋石化,多為深綠色
石英岩:由石英砂岩變質而成,相比於石英砂岩,其石英晶體更緻密,孔隙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