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erre Bourdieu

實作理論綱要(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60626006L 林允中

客觀論於客觀面之侷限

客觀?

客觀是如何生成的?

第二章 結構和習性

  • 方法學上的客觀論(X)
  • 要打破結構唯實論,轉換為實作理論

虛妄的困境:機械論和目的論

  • 習性的產生、運作→自動自發→產生實作
  • 不是機械反應(條件A則a,條件B則b)
  • 也不是單純的自由工程(完全能控制自身)
  • 一些看似是「策略」的習性,其實也是受到「客觀潛勢」的影響,「消極自由」
  • 「客觀或然」及「主觀嚮往」之間的關係?

虛妄的困境:機械論和目的論

  • 客觀條件長久教化出來的性向:「不可思議」、「雙重否定」
  • 滯後效應:造成世代衝突的原因:「這就是為什麼世代衝突不是由天然屬性劃分出來的不同年齡層在做對抗,而是由不同世代模式的習性劃分出來的不同年齡層在做對抗,也就是由不同生存條件劃分出來的不同年齡層在做對抗」(PP. 162~163, 2004年版)
  • 「這也就是為什麼世代衝突抗爭的,不是自然屬性劃分出來的不同年齡層而是不同世代模式所形成的習性,也就是說由不同的存在條件所形成的習性;不同的存在條件對於『可行』、『不可行』、『可望』之類的定義,都不相同,以到一群人覺得自然或合理的做法或期望,另一群人可能就覺得難以想像或者是丟臉了(PP. 162, 2009年版)

結構、習性、實作

  • 習性生實作
  • 實作無法從客觀條件推演
  • 所謂的「無意識」:過去之我的殘留。e.g. 時間最近的文明成就→時間近而還沒來得及沉澱到我們的無意識裡去。
  • 對客觀論看待歷史產物的方式有所批判:起源健忘症
  • 「常識世界」,由習性的基本協調效應產生,界人於實作和世界的意涵(sens)具有共識,所以常識世界亦有客觀性→不言自明。

結構、習性、實作

  • 習性也是一種內在律
  • 同一團體(同一階級)的成員所做的實作,都會有同樣的客觀意涵,這意涵既統一,又有系統,凌駕於主觀意圖還有個人或集體之自覺型工程之上。(P. 167, 2004年版)(P. 168, 2009年版)
  • 互動、互作調整:因為「互動」本身的形式,本就源出自正在行互動的行為人身上的性向裡的客觀結構。​
  • 互選(X)、天命(X):同樣是因為習性所造成的錯覺
  • 習性是編年式的構造型限定項:構造型經驗→構造型經驗→構造型經驗→……

客觀化和體現的辯證

  • 兒童模仿的不是「規範」,而是別人所做的事。
  • 學習的分析研究:公式的操作、運用→熟能生巧
  • 實習
  • 「結構型實習」→卡比爾人:世界<=>身體

第四章 結構、習性、權力

俗見、正統、異端

  • 集體規律、儀式化、社會劃分:主觀要求與客觀需求協調一氣,而將團體整體的「信念」建立在他們相信的事上,也就是建立在團體裡面
  • 任意式?
  • 俗見:客觀體制和主觀的組織,對應得幾近乎完美的時候,自然世界和社會世界看起來就會是不言自明的了。
  • 主觀體驗的變化:病、死
  • 社會世界裡是沒有科學的「自然」的
  • 常識世界:必然、習慣、不言自明、沒有「意見」
  • 「批判」造成的影響:打破主觀和客觀的密合關係,摧毀了不言自明的特質。

俗見、正統、異端

  • 正統、異端的認定:權力鬥爭
  • 語言、權威、正當性:建制的語言、異端的論述

象徵性資本

  • 禮物經濟→羅馬人的契約
  • 砌磚工人的醜聞(P. 337, 2004年版)、石匠的故事(P. 342, 2009年版)

支配模式

  • 支配關係在原始的社會及較有組織的社會中的樣貌:客觀性產生與否(e.g. 頭銜、文憑)
  • 儲蓄:相反地免除了針對個人的支配
  • 經濟權力:並非由財富所生,而是由財富及經濟關係領域所生
  • 名譽:信任的展現、信用
  • 文憑:學校文憑就像金錢一樣,具有一貫而固定的價值,由法律保證,不受地方的限制與時間波動:這種文化資本只要認證一次,毋須持續證明。(P. 358, 2004年版)(P. 368, 2009年版)→支配關係不再是人與人,而是制度與制度
  • 既有秩序正當化:方式多樣,並不專屬於傳統上認定屬於意識形態秩序的機制中。如:投資、送孩子讀好學校

支配模式

  • 象徵暴力:委婉化的暴力。檢查方式:從經濟上的邏輯著手
  • 溫和剝削事實上成本高昂:勞心勞力
Made with Slid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