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有一欄但我不知道要打什麼欸

國文報告-九歌112文選

22108 周裕閎

編者: 石曉楓
出版社:九歌  
出版日期:2024/02/29

從整年度的散文創作,精選出四十七位作家具代表性的佳作

分為十輯:

轟然而甜蜜的閃電
那些有你的風景
難以賦形的真相
我要變漂亮
世界上最(不)該被摩擦的
幾乎沒有原因的事實
隱微而艱難的技藝
繼續延遲的故事
開始以後的敘述
那些人那些事

書本介紹

112小說選

111小說選

111小說選

福建金門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

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曾獲華航旅行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

編者: 石曉楓

主要著作

散文集《臨界之旅》

散文集《無窮花開──我的首爾歲月》

散文集《跳島練習》

​轟然而甜蜜的閃電

年度散文獎-都春美

  • 作者:林佑軒(個人網站)
  • 旅居法國的臺灣作家、法中翻譯家
  • 出櫃男同性戀
  • 作品:
    • 《崩麗絲味》
    • 《冰裂紋》
    • 《時光莖》

攝於2019

都春美本名北村春美;1948年2月2日

日本演歌歌手

二度引退

已發表超過130張的音樂單曲
曾在2010年春季接受紫綬褒章的榮譽。
 

散文背景

散文分析

 開頭點題「都春美」 

一年來愛上了都春美,而且愈愛愈深。

啟發、全文的動機

草皮上有一株光裡的草,在我清晨散步的公園風中搖曳。

我蹲了下來觀看這株草,她在群儕皆無、宛如聚光燈的一束陽光中隨風卷舒,這塊地是唯她獨享的小小舞臺。

心裡轟然有甜蜜的閃電。站起身時一切無異,實則天荒地變,每個微細之處,都隱隱有風雷。

本來因為文字難以述繪音樂,打算放棄,自然如今給了我靈感,可以開始聊了。

文字難以描述音樂->自然給靈感

啟發、全文的動機

草皮上有一株光裡的草,在我清晨散步的公園風中搖曳。

我蹲了下來觀看這株草,她在群儕皆無、宛如聚光燈的一束陽光中隨風卷舒,這塊地是唯她獨享的小小舞臺。

心裡轟然有甜蜜的閃電。站起身時一切無異,實則天荒地變,每個微細之處,都隱隱有風雷。

本來因為文字難以述繪音樂,打算放棄,自然如今給了我靈感,可以開始聊了。

文字難以描述音樂->自然給靈感

譬喻-明喻

啟發、全文的動機

草皮上有一株光裡的草,在我清晨散步的公園風中搖曳。

我蹲了下來觀看這株草,她在群儕皆無、宛如聚光燈的一束陽光中隨風卷舒,這塊地是唯她獨享的小小舞臺。

心裡轟然有甜蜜的閃電。站起身時一切無異,實則天荒地變,每個微細之處,都隱隱有風雷。

本來因為文字難以述繪音樂,打算放棄,自然如今給了我靈感,可以開始聊了。

文字難以描述音樂->自然給靈感

正是第一輯名稱的來由(本文動機)

作者與演歌

我的感覺結構是很演歌的。流行歌手的自我太大了,隨著我年歲漸長,那些情溢乎辭的擠眉弄眼、耍帥賣媚的惺惺作態、斧鑿斑斑的舞步進退、華麗傖俗的鋼絲布景,愈來愈難以忍受。

  • 覺得流行歌手的「自我」太大了

    •  「自我」:指唱歌是已自己抒發為導向 觀眾可能聽的不舒服

  • 討厭 複雜 過度華麗、惺惺作態的格式

作者與演歌

我的感覺結構是很演歌的。流行歌手的自我太大了,隨著我年歲漸長,那些情溢乎辭的擠眉弄眼、耍帥賣媚的惺惺作態、斧鑿斑斑的舞步進退、華麗傖俗的鋼絲布景,愈來愈難以忍受。

  • 覺得流行歌手的「自我」太大了

    •  「自我」:指唱歌是已自己抒發為導向 觀眾可能聽的不舒服

  • 討厭 複雜 過度華麗、惺惺作態的格式

AI的說法

作者與演歌

我的感覺結構是很演歌的。流行歌手的自我太大了,隨著我年歲漸長,那些情溢乎辭的擠眉弄眼、耍帥賣媚的惺惺作態、斧鑿斑斑的舞步進退、華麗傖俗的鋼絲布景,愈來愈難以忍受。
聽演歌,可以無負擔欣賞歌手的聲音藝術,而不會被歌手投注的過度情感、表現的膨脹自我所干擾,可以在顫音、轉音、小節(こぶし)、吼音的抑降、升揚、收縮、舒張、緊湊、徐緩之間,品嘗前味、中味與後味,一如賞析香氛、美酒與好茶。

  • 覺得流行歌手的「自我」太大了

    •  「自我」:指唱歌是已自己抒發為導向 觀眾可能聽的不舒服

  • 討厭 複雜 過度華麗、惺惺作態的格式

作者與演歌-感受

對不關心香水、酒水與茶水的人而言,Jo Malone與Chanel只差在國籍,新酒與老酒只差在年份,綠茶與紅茶只差在顏色,愛好者則能分剖出一番道理。我不是香人、酒人與茶人,演歌卻漸漸聽出了味中醍醐,已經可以聊開。

  • 作者從門外漢漸漸可以聽出其中特色

  • 用「香氛 美酒 好茶」比喻
    在意某事物者必能體會其細節

移覺

作者與演歌-感受

對不關心香水、酒水與茶水的人而言,Jo Malone與Chanel只差在國籍,新酒與老酒只差在年份,綠茶與紅茶只差在顏色,愛好者則能分剖出一番道理。我不是香人、酒人與茶人,演歌卻漸漸聽出了味中醍醐,已經可以聊開

  • 寫作手法:前後呼應

可以在顫音、轉音、小節(こぶし)、吼音的抑降、升揚、收縮、舒張、緊湊、徐緩之間,品嘗前味、中味與後味,一如賞析香氛、美酒與好茶

[抽換詞彙]

本來因為文字難以述繪音樂,打算放棄,自然如今給了我靈感,可以開始聊了。

[推進"聊音樂"的程度]

作者與演歌-感受

也可能是這樣的,華語歌我聽得懂,歌者的自我因此直逼眼前。日文歌聽不懂,就有了玄祕的想像空間。以耳承接演歌至今,認識了一些浪漫的字:女、男、心、星、道、港、酒、雪、鷗、町、夢、花、聯絡船、夜汽車、波止場……再以感悟編織,就能以心補綴出一個日本人也不知道的宇宙。

  • 聽不懂日文:

cout<<編織((擁有想像空間 + 日文::浪漫的字),感悟);

形象化

形象化

時代是最好的時代

時代是最好的時代,網路讓老歌手能以巔峰的身姿重現數十年後的我們眼前,擄我們成為超時空的粉絲。生於都春美初次引退時期的三十幾歲的我,成了如今七十幾歲、已經二度引退的都春美的歌迷。

  • 讓不同時代的人都可以成為她的歌迷

  • 看歌手不同時代的表演能看出他的成長

我們日日老去,我們所喜歡的那些凝止在數位琥珀中的歌手就愈顯年輕。

時代是最好的時代

想像自己認識了年輕的日本朋友,跟他說我愛都春美。我會先說:我喜歡Mi……他可能會回:Misia?Mizuki Nana?我會回:不,是Miyako Harumi(都春美),然後享受他驚詫的表情。如果他有不屑,那很好。在這樣的不屑中,我享受了超時空的他敝任他敝、珍帚我自珍的快樂。如果他是儕輩的異類,也寶愛都春美,那我就更快樂了,因為快樂此時就變成雙份的,超時空的快樂重疊了同時空的快樂,我認識了一個沒有歷史負擔的人。

  • 找到年輕的同好

  • 歷史負擔

    • 外界給人們某的東西的好壞

    • 與政治 社會 文化 變遷有關

都春美-奇

早期充滿了幼嫩新鮮的衝擊力,童音中有粗獷,粗獷中有精微,繁多的吼音、大顫音,像厚重的綢布洶湧鋪開在草原上。到了中期,個人風格更臻協調纖細中有風雪,細雪裡藏銀針,到了驚心動魄的地步。最後邁入了槁瘦的晚期風格,脂肪盡失,唯餘骨骼。

所有大藝術家都會先幼嫩、青澀,才會成熟、輝煌。不要妄想能跳過幼嫩、青澀,直取成熟、輝煌。還有,幼嫩、青澀有幼嫩、青澀的美,有唯獨這個時期才能創造的東西,過了就永遠沒有了,所以不要等。

擬物 擬物 到處都是擬物

類似:時代就是最好的時代

演歌 啟發創作

小說情節、人物的編織,就像旋律與歌詞推進編排;某處精微閃現的靈光,以文字風格撐起的亮眼段落,則是一首引人一聽再聽的歌曲常會出現的聲音刺點,人類聲嗓的獨到彰顯,讓聽者的耳朵入迷。寫到文字風格應該大大表現之際,就不用拘泥於緊貼情節與人物、把發揮空間綁死在既定的架構上,而必須全力揮灑、將風格發揮到極致,正如都春美縱情吼叫

 

聽都春美也可以參悟寫作之道。

以及盛衰遷化的物哀、幽玄、侘寂,生命的絢爛與斑駁。日本人討論都春美,往往會有「絶頂期」三字。都春美有全盛期與衰退期,幾乎是公認的。有些歌手從頭到尾,唱功都惟精惟一,甚至隨年齡、閱歷與遭遇--離合、傷逝、頓挫、病苦--而入室入奧。

晚期-嗓日衰

  • 都春美的嗓子已大不如前,卻堅守在舞臺上:

    • 選擇直面衰退,將生命的無常與堅韌通過
      不完美的歌聲展現出來。

    • 將唱歌的層次從歌聲提升到心靈

都春美呢?都春美復出後嗓子日衰,在歌人生的最後十年斷崖式下墜,怵目驚心。晚期的都春美,我每每點開影片皆不忍聽。她的運氣從悠長從容衰退為促迫失穩,她豐厚的聲音拋物線實線斷成虛線,原本畫龍點睛、瑰麗險奇的技巧水落石出後成為了嶙峋突兀、有不如無的石頭疙瘩,起初清麗自然、光彩天真舞臺行止成為了過度放縱、情態詭異、枝椏歪扭的褪色珊瑚。二零一五年底的歌人生五十二年集大成公演,她一首接一首唱著舊日的名作,就像把一尊尊昔時悉心雕塑的陶瓷親手打破

 

她知道自己嗓子不行了嗎?

 

她仍然唱到了最後一刻。

 

她心中是否產生了另一種美學標準?一種唯她知曉、她如今唯一信服的標準?

用大量的喻依前後對比

藝術巨匠到了生涯終點,唯一相信的是自己。畢卡索生命最終瘋狂創作陶藝,品質在外人看良莠不齊,他卻逆反死亡的意志瘋狂創作,他是否在打破自己以前的所有藝術?七十歲、嗓子殘損,唱到了最後一刻的都春美,是否也悄悄懷藏了那樣的隱祕標準,讓她一一摧毀昔日的藝術,就算與曾經追隨她的眾人背道而馳也無所謂?大藝術家在生命或生涯的最終是否都會有這樣一套標準?

 

有人惋惜都春美,說她不該復出的,應該停留在最美好的一刻,像櫻花凋落。有人說,復出之後的春美不再是春美。但我覺得更是要復出,那樣的背影,為我們立榜樣。愈晚期,她的表現愈對抗世界,我因此更愛她。知道那樣的她在那裡,就是我最大的力量與溫暖。

藝術巨匠到了生涯終點,唯一相信的是自己。畢卡索生命最終瘋狂創作陶藝,品質在外人看良莠不齊,他卻逆反死亡的意志瘋狂創作,他是否在打破自己以前的所有藝術?七十歲、嗓子殘損,唱到了最後一刻的都春美,是否也悄悄懷藏了那樣的隱祕標準,讓她一一摧毀昔日的藝術,就算與曾經追隨她的眾人背道而馳也無所謂?大藝術家在生命或生涯的最終是否都會有這樣一套標準?

 

有人惋惜都春美,說她不該復出的,應該停留在最美好的一刻,像櫻花凋落。有人說,復出之後的春美不再是春美。但我覺得更是要復出,那樣的背影,為我們立榜樣。愈晚期,她的表現愈對抗世界,我因此更愛她。知道那樣的她在那裡,就是我最大的力量與溫暖。

呼應「打破陶瓷」

晚期-嗓日衰

  • 作者希望自己有天能理解、接受那種美、藝術

有一天我會鼓起勇氣,聆聽晚期的她。屆時也許我會擁有凜凜的覺知,發現那樣的她,已經活成了一幅枯山水。她五十二年的歌人生,從物哀、幽玄,終於走到了侘寂。此後的醜陋,衰敗的美麗,留下一地枯葉,枯葉下蠢動著新生。

晚期-嗓日衰

  • 作者希望自己有天能理解、接受那種美、藝術

有一天我會鼓起勇氣,聆聽晚期的她。屆時也許我會擁有凜凜的覺知,發現那樣的她,已經活成了一幅枯山水。她五十二年的歌人生,從物哀、幽玄,終於走到了侘寂。此後的醜陋,衰敗的美麗,留下一地枯葉,枯葉下蠢動著新生

呼應:
以及盛衰遷化的物哀、幽玄、侘寂,生命的絢爛與斑駁。日本人討論都春美,往往會有「絶頂期」三字。

呼應最一開始:
草皮上有一株光裡的草,在我清晨散步的公園風中搖曳。

對追星態度的轉變

  • 以前笑朋友迂、嚴厲的批評朋友追星的看法

我將生命初次追星的經驗在銀托盤上擺正,獻給了都春美。向來離實體音樂活動很遠,遠過光年;以前看朋友買專輯、瘋演唱會,我心水波不興,還暗笑他們的迂,思忖他們自我太小,只有虛擬的聲音能夠信靠。差不多同齡的文友小盛年紀剛過二十的時候寫了三篇文字邀我研討求進步:〈鬼束千尋〉、〈濱崎步〉以及〈椎名林檎〉。十四年過去了,我還記得當時心中的為難:如何評論我不懂、不想懂、也無力弄懂的東西?我給出了嚴酷的批評,小盛頗為受傷。十四年後,換我蒐購都春美的二手專輯,寫〈都春美〉。每個音符、每個字都是想跟小盛說的對不起。我是一個感覺結構遲了小盛十四年的老男孩。

對追星態度的轉變

  • 以前笑朋友迂、嚴厲的批評朋友:

    • 認為追星只是欣賞表演與對偶像的崇拜[表面]

我將生命初次追星的經驗在銀托盤上擺正,獻給了都春美。向來離實體音樂活動很遠,遠過光年;以前看朋友買專輯、瘋演唱會,我心水波不興,還暗笑他們的迂,思忖他們自我太小,只有虛擬的聲音能夠信靠。差不多同齡的文友小盛年紀剛過二十的時候寫了三篇文字邀我研討求進步:〈鬼束千尋〉、〈濱崎步〉以及〈椎名林檎〉。十四年過去了,我還記得當時心中的為難:如何評論我不懂、不想懂、也無力弄懂的東西?我給出了嚴酷的批評,小盛頗為受傷。十四年後,換我蒐購都春美的二手專輯,寫〈都春美〉。每個音符、每個字都是想跟小盛說的對不起。我是一個感覺結構遲了小盛十四年的老男孩。

對追星態度的轉變

  • 慢了14年才感同身受、跟朋友描述自己的體悟

  • ->透過偶像的音樂與經歷,反思自己的孤獨與愛
    ->
    找到對生命與藝術的深層理解。[情感層面]

二零二二年,〈都春美〉寫畢,我聯絡了小盛。我想跟他說,我在公園散步,看見了一株草,你的三篇文字,我終於讀懂了。你用兩項珍貴的物事去逼近文字書寫音樂的可能:孤獨與愛。當年我只將之看作故作聰明的機關慧巧,未曾留心。你知道嗎?十四年後,我終於越過機關,抵達了核心,也充滿了信心。

 

讀後心得

  對我來說,休閒時的閱讀通常是以小說或者科普書籍作為首選。鮮少特別去閱讀散文。藉助報告的機會仔細的去分析一篇佳文。

  在反覆閱讀間,如《都春美》「我不是香人、酒人與茶人,演歌卻漸漸聽出了味中醍醐,已經可以聊開」,從第一次略讀、第二次畫重點分析,到反覆閱讀每個段落,才發現許多作者埋藏在文句中前後的呼應以及意境的延續。每次都有新的發現。
  《都春美》在描述聲音上不斷使用擬物、形象化,用想像的筆法將本難以描述的聲音傳遞給讀者

非常值得作文很爛的我學習。

四世

都春美的歌曲

都春美的歌曲

感謝聆聽

掰掰

112文選

By idoit_melon

112文選

  •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