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直线运动

编号 基础型 学习水平
1.1.1 质点 物理模型 B
1.1.2 路程 位移 B
1.1.3 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 B
1.1.4 用DIS测定位移和速度(学生实验) B
1.1.5 加速度 B
1.1.6 用DIS测定加速度(学生实验) B
1.1.7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C
1.1.8 自由落体运动 B
1.1.9 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 A

内容与水平

  • 1.1.1 理解质点,理解物理模型。①知道质点的概念;②能将特定实际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质点;③知道建立物理模型的条件和作用;④理解物理模型与实际物体的区别;⑤能根据所研究问题将实际物体抽象成物理模型。

  • 1.1.2 理解路程,理解位移。①知道路程的概念;②知道路程是标量;③知道位移的概念;④知道位移是矢量,会画位移矢量;⑤能用矢量的运算法则计算位移;⑥理解路程与位移的联系与区别。
  • 1.1.3 理解平均速度,理解瞬时速度。①知道平均速度的概念;②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③理解“无限逼近”的思想方法在瞬时速度概念形成中的作用;④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间的联系与区别。
  • 1.1.4 学会“用DIS测定位移和速度”的实验。①知道用DIS测定位移和速度的原理;②知道用描点法获得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的方法;③会通过图像获取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④能用“无限逼近”的思想方法,解释瞬时速度的测量方法;⑤会用给定的传感器组装实验装置;⑥能完成数据的采集,得出位移和速度。
  • 1.1.5 理解加速度。①知道加速度的概念,感受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②知道加速度的方向是速度变化的方向;③能用加速度定义进行简单计算;④理解速度与加速度的联系与区别。
  • 1.1.6 学会“用DIS测定加速度”的实验。①知道用DIS测定加速度的原理;②会用给定的传感器等实验器材,搭建一个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装置;③完成数据的采集,得出加速度。

具体要求

  • 1.1.7 掌握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①知道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概念;②能用数学公式和函数图像描述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③联系匀速直线运动,能用公式 \(s= \frac {1}{2} at^2\) \(v_t=at\) 及推论 \( v_t=\sqrt{2as} \)\(v-t \) 图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1.1.8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①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②知道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值,知道这个值在地球上不同地点、不同高度略有不同;③能通过作出假设、实验设计、分析数据等探究过程,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④能用自由落体规律分析、解释有关的实际问题。

  • 1.1.9 知道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①知道人类对落体运动研究的历史;②知道伽利略研究落体运动的基本方法和重要贡献。

第二章 力和物体的平衡

编号 基础型 学习水平
2.1.1 形变 A
2.1.2 弹力 B
2.1.3 互成角度两力的合成 平行四边形定则 B
2.1.4 研究共点力的合成(学生实验) B
2.1.5 力的分解 B
2.1.6 共点力的平衡 B

内容与水平

导图

  • 2.1.1 知道形变。①知道弹性形变;②知道范性形变。

  • 2.1.2 理解弹力。①知道弹力的概念;②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③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确定弹力的方向。

  • 2.1.3 理解互成角度两力的合成,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①知道合力和分力的概念;②理解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③知道互成角度两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④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作图法求互成角度两力的合力;⑤能用计算法求互成角度两力的合力。

  • 2.1.4 学会“研究共点力的合成”的实验。①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②能用等效替代的方法使两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③能参照实验步骤与他人合作完成相关操作;④会记录合力、分力的大小和方向;⑤会用作图法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 2.1.5 理解力的分解。①知道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②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③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作图法求已知力的分力;④能用计算法求已知力的分力。

  • 2.1.6 理解共点力平衡。①知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都是平衡状态;②理解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③能利用共点力平衡的条件进行简单的分析或计算。

具体要求

悬浮

  • 2.1.6 理解共点力平衡。①知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都是平衡状态;②理解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③能利用共点力平衡的条件进行简单的分析或计算。

粗糙匀速

光滑

\(N\)

\(N_1\)

\(T_A\)

\(f\)

\(N_2\)

\(T_B\)

\(G\)

\(G\)

\(G\)

\(N\)

\(N_1\)

\(T\)

\(T\)

\(F\)

\(N_2\)

\(N\)

\(N\)

\(G\)

\(G\)

\(G\)

\(G\)

三力平衡

三力以上平衡

三力平衡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内容与水平

编号 基础型 学习水平
3.1.1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B
3.1.2 用DIS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学生实验) C
3.1.3 牛顿第二定律 C
3.1.4 牛顿第三定律 B
3.1.5 国际单位制 A
3.1.6 牛顿对科学的贡献 A
3.1.7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A
3.1.8 爱因斯坦对科学的贡献 A

导图

  • 3.1.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①知道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②知道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感受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③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④能用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概念解释简单的实际现象。
  • 3.1.2 设计“DIS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实验。①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②能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运用控制变量等方法,设计用DIS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关系的实验方案;③能参照设计的实验步骤,独立完成相关操作;④会根据实验数据描点作出a-F图像、a-m图像;⑤能将a-m图像转换成a-1/m图像,使之成为一条直线;⑥能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相关结论。
  • 3.1.4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①知道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②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③会画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示意图;④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总是相同的;⑤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 3.1.5 知道国际单位制。①知道国际单位制;②知道基本单位、导出单位;③知道用基本单位表示物理量的单位;④知道在计算物理问题时应把物理量的单位化作国际单位。
  • 3.1.6 知道牛顿对科学的贡献。①知道牛顿的生平和在物理学、天文学、数学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②知道牛顿定律在经典力学中的地位。
  • 3.1.7 知道经典力学的局限性。①知道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和巨大成就;②知道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 3.1.8 知道爱因斯坦对科学的贡献。①知道爱因斯坦的生平和在物理学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②知道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

具体要求

3.1.3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①知道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②理解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③理解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④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⑤能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简单计算;⑥能联系运动学等规律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具体要求

超重

失重

\(a\)

\(G\)

\(T\)

\(N\)

\(G\)

\(a\)

失重

\(a=gsin\theta\)

物体在光滑斜面上(下)滑

\(\theta\)

\(G\)

\(N\)

\(a\)

物体在粗糙斜面下滑

\(\theta\)

\(G\)

\(N\)

\(f\)

物体在变速车厢中

\(a=gtan\theta\)

\(\theta\)

粗糙水平面斜拉物体

\(a\)

\(G\)

\(N\)

\(F\)

\(f\)

\(\theta\)

第四单元 周期运动

编号 基础型 学习水平
4.1.1 匀速圆周运动 B
4.1.2 线速度 角速度 周期 B
5.1.1 机械振动 A
5.1.2 振幅 周期 频率 B
5.1.3 机械波的形成 A
5.1.4 横波 横波图像 B
5.1.5 波速和波长、频率的关系 B

内容与水平

导图

导图

4.1.1 理解匀速圆周运动。①知道圆周运动的概念;②知道圆周运动是周期运动;③知道质点做圆周运动的条件;④知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不断变化;⑤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⑥能在实际问题中认识匀速圆周运动。

4.1.2 理解线速度,理解角速度,理解周期。①知道线速度的概念;②知道角速度的概念;③知道周期的概念;④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是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⑤能用线速度、角速度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⑥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⑦能用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间的关系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1.1 知道机械振动。①知道机械振动的概念;②知道机械振动是一种周期运动;③知道机械振动的产生条件;④知道全振动的概念。

5.1.2 理解振幅,理解周期,理解频率。①知道振幅的概念;②理解振幅是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③知道周期、频率的概念;④理解周期、频率是描述振动快慢的物理量;⑤能用周期、频率的关系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第五单元 机械能

内容与水平

编号 基础型 学习水平
6.1.1 B
6.1.2 功率 B
6.1.3 动能 B
6.1.4 重力势能 B
6.1.5 弹性势能 A
6.1.6 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 A
6.1.7 用DIS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实验) C
6.1.8 机械能守恒定律 C

导图

具体要求

6.1.1 理解功。①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要素;②知道功是标量;③理解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④能用公式W=Fscosθ求恒力所做的功;⑤能计算几个力做功的总和。

6.1.2 理解功率。①知道功率的概念;②知道功率的符号和单位;③理解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区别与联系;④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与联系;⑤能用功率公式进行计算。

6.1.3 理解动能。①知道动能的概念;②知道动能的表达式、符号和单位;③能用动能表达式进行计算。

6.1.4 理解重力势能。①知道重力势能的概念;②知道重力势能的表达式、符号和单位;③理解零势能面的意义;④能用重力势能表达式进行计算;⑤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6.1.5 知道弹性势能。①知道弹性势能的概念;②知道物体发生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6.1.6 知道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①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物体能量的转化过程;②知道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③知道功是过程量、能是状态量。

具体要求

6.1.7 设计“用DIS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①知道实验目的;②能设计实验方案;③能参照设计的实验方案,独立完成相关操作;④能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6.1.8 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①知道机械能的概念;②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条件;③能判断某个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④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证明机械能守恒定律;⑤能在具体情景中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七单元 分子 气体定律 内能

编号 基础型 学习水平
7.1.1 分子 阿伏伽德罗常数 A
7.1.2 用单分子油膜估测分子的大小(学生实验) B
7.1.3 分子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 A
7.1.4 气体的状态参量 B
7.1.5 用DIS研究研究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学生实验) B
7.1.6 玻意耳定律 B
7.1.7 查理定律 B
7.1.8 热力学温标 A
7.1.10 分子的动能 分子的势能 内能 A
7.1.11 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 B
7.1.12 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A

内容与水平

导图

2020年实验操作考试

1.物理实验技能测试的实验共分A、B、C三组,每组两个实验,满分20分,考试时间15分钟。
2.考生应在测试准备室按照考务要求随机抽取一实验组别。抽取实验组别后,应在教师发放的试卷和评分表上规定位置,用蓝色或黑色的钢笔或圆珠笔清楚填写姓名、学籍所在学校、报名号、测试号、实验组别等信息。填写信息前,应首先确认教师发放的试卷组别和评分表组别与抽取的实验组别是否一致;若不一致,请及时向监考教师提出。
3.进入考场前,必须仔细阅读实验操作安全守则,在实验过程中按照实验操作安全守则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4.进入考场后,应按照监考教师的安排进行实验。考生必须独立操作,不得携带和参阅课本、实验册和其他资料。
5.除发现实验仪器故障、器材或材料短缺可向监考教师提出外,考生不得向监考教师发问或寻求帮助。
6.完成实验后,不得向监考教师提出查看评分结果的要求。

考生须知

A组 实验1:用DIS测定位移和平均速度

先点击“开始记录”按钮,然后再释放小车

A组 实验1:用DIS测定位移和平均速度

序号 评分要求 分值
(1) 正确进入本实验界面 1
(2) 打开位移传感器电源,正确点击“开始记录” 1
(3) 停止记录,得到位移随时间变化的s-t图像 1
(4) 正确记录s 1
(5) 在图像上正确选择区域1 1
(6) 正确记录区域1的平均速度值 1
(7) 在图像上正确选择区域2 1
(8) 正确记录区域2的平均速度值 1

评分标准样例

(1)进入本实验界面,测得小车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2)通过曲线获得:
(a)t=1.50s时,小车的位移s=______m;
(b)t=0.50s至t=1.50s之间,小车的平均速度 \( \bar {v_1}\)=_____m/s;
(C)t=1.00s至t=1.50s之间,小车的平均速度\( \bar {v_2}\)=_____m/s。

考卷样例

A组 实验2:研究共点力的合成

A组 实验2:研究共点力的合成

评分标准样例

考卷样例

(1)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指定的标记点“O”,标记这个拉力的方向;
(2)读出并记录这个拉力的大小:F=____N;
(3)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沿指定的方向,将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指定的标记点“O”;
(4)读出并记录这两个拉力的大小:F1=________N,F2=_______N;
(5)取下实验用纸,用力的图示法作出F、F1、F2;
(6)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
(7)测量合力F′的大小,记录F′=________N。

序号 评分要求 分值
(1) 测力前,先进行弹簧测力计零位校正 1
(2) 弹簧测力计轴线与拉力的方向一致 1
(3) 橡皮筋活动端拉到标记点“O点” 1
(4) F1、F2的方向与指定方向一致,各1分 2
(5) 正确记录F1、F2的大小,各1分 2
(6) 用力的图示法正确作出F1、F2,各1分 2
(7)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正确画出合力F 2
(8) 整理器材至原状 1

A组 实验2:研究共点力的合成

考卷样例

几乎完美的画法

箭头;段点;实线虚线

B组 实验1:用DIS测定加速度

先点击“开始记录”按钮,然后再释放小车

B组 实验1:用DIS测定加速度

评分标准样例

考卷样例

(1)测得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2)测出小车的加速度\( a_1 \)=________m/s2;
(3)重复实验,测出小车的加速度\( a_2 \)=______m/s2;
(4)计算小车的加速度 \( a_1 \)、\( a_2 \)平均值 \( \bar {a} \)=_______m/s2;
(5)若在v-t图像中所选两点的坐标分别为(\( t_1 \)\( v_1 \))与(\( t_2 \)\( v_2 \)),则加速度的表达式:a=_______。

序号 评分要求 分值
(1) 正确放置小车 1
(2) 释放小车,得到速度随时间变化的v-t图像 1
(3) 在图像上选择合适的区域,正确记录a1 1
(4) 重复实验,正确记录a2 2
(5) 正确计算加速度平均值a ̅ 1
(6) 加速度的表达式正确 2
(7) 整理器材至原状 1

B组 实验2:用DIS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感应强度

B组 实验2:用DIS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感应强度

评分标准样例

考卷样例

(1)完成电路连接,并将滑动变阻器阻值置于最大
(2)进入实验界面,开始实验;
(2)将磁传感器探管逐步插入螺线管,点击记录探管插入的长度d及对应的B值,直至探管全部进入螺线管;
(3)在计算机显示屏上得到B-d图线;
(4)由此得出通电螺线管内部的磁感应强度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 评分要求 分值
(1) 螺线管与电路连接正确 1
(2) 实验前,对传感器清零 1
(3) 探管进入螺线管的过程中,始终沿着螺线管轴线 1
(4) 探管插入的长度d均匀改变 1
(5) 正确点击“记录数据” 1
(6) 正确记录探管在不同位置时的d、B值 2
(7) 至少记录10组数据 1
(8) 探管最终全部进入螺线管 1
(9) 正确得到B-d图像 1
(10) 整理器材至原状 1

在螺线管中部,磁感应强度基本保持不变(1分);越靠近螺线管两端,磁感应强度越小(1分)

C组 实验1:用DIS研究牛顿第二定律

今年考:

  • 改变F(改变钩码个数)?

  • 改变m(增减配重片)?

C组 实验1:用DIS研究牛顿第二定律

评分标准样例

考卷样例

(1)将细绳连接小车,跨过滑轮系住钩码;
(2)在小车上放置1个配重片,根据监考教师告知的小车与配重片的质量,记录小车总质量 \( m_1 \) =_______kg;
(3)将小车由静止开始释放,测出小车的加速度 \( a_1 \) =________m/s2;
(4)在小车上放置2个配重片,记录小车总质量 \( m_2 \) =_________kg;
(5)重复实验,测出小车的加速度 \( a_2 \) =_____m/s2。

序号 评分要求 分值
(1) 用细绳正确连接小车与钩码 1
(2) 正确记录加上1个配重片后小车的总质量 m1 1
(3) 释放小车,得到速度随时间变化的v-t图像 1
(4) 在图像上选择合适的区域 1
(5) 正确记录加速度a1 1
(6) 正确记录加上2个配重片后小车的总质量m2 1
(7) 释放小车,得到速度随时间变化的v-t图像 1
(8) 在图像上选择合适的区域 1
(9) 正确记录加速度a2 1
(10) 整理器材至原状 1

C组 实验2:感应电流产生条件

C组 实验2:感应电流产生条件

评分标准样例

考卷样例

(1)将实验器材连接完整;
(2)保持电键闭合,用三种不同的方式,使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1) 将线圈B和灵敏电流计连接成闭合回路 2
(2) 滑动变阻器阻值置于最大 1
(3) 连接电路时电键处于断开位置 1
(4) 闭合电键 1
(5) 用三种方法,使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3
(6) 整理器材至原状 1

第九单元 电路

编号 基础型 学习水平
9.1.1 简单的串联、并联组合电路及其应用 C
9.1.2 电功 电功率 B
9.1.3 电能的利用 A

内容与水平

编号 基础型 学习水平
8.1.1 电荷量 元电荷 A
8.1.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B
8.1.3 电场 A
8.1.4 电场强度 电场线 B
8.1.5 静电的利用和防范 A

具体要求

8.1.1 知道电荷量,知道元电荷。①知道电荷量的概念;②知道元电荷的概念,知道最小电荷量e=1.6×10-19 C;③知道静电现象;④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8.1.2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①知道静电力的概念;②知道点电荷的概念;③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电荷间的距离、电荷量之间的定性关系;④能解释实际情景中的电荷相互作用的实例。

8.1.3 知道电场。①知道电场的概念;②知道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③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8.1.4 理解电场强度,理解电场线。①知道电场强度的概念;②知道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的力的性质的物理量;③能用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定量描述电场中某点的强弱。④知道电场线的概念;⑤知道单个点电荷或两个等量点电荷周围的电场线分布;⑥能根据电场线比较或判断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8.1.5 知道静电的利用和防范。①知道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静电现象;②知道静电的利用和防范的具体措施和事例。

\(n\) 道单选题,每题有 \( \lambda \) 个选项,随机选择,选对 \( k \) 题的概率是多大?

如何判断×××的物理选择题是瞎几把乱猜的?

情景

思路

对选择题答案进行统计学分析,看看是否符合概率分布。

抽象

14 道单选题,随机选择,蒙对几道的概率最大?

证明

略。写出来也看不懂。

结论

概率表达式为:

{ C_n^k } \cdot (\frac{1}{ \lambda})^k \cdot (1-\frac{1}{\lambda})^{n-k}

感谢丁韬、谢仁臻同学,又一次证明了概率论的正确性

选对题数 相应的概率
k=0 0.0178
k=1 0.0832
k=2 0.1802
k=3 0.2402
k=4 0.2202
k=5 0.1468
k=6 0.0734
k=7 0.0280
k=8 0.0082
k=9 0.0018
k=10 0.0003
k=11 3.661E-05
k=12 3.051E-06
k=13 1.564E-07
k=14 3.725E-09

数据表格化

猜对3、4题的概率最大

猜对13题的概率为千万分之一

约等于双色球中五百万的概率

×××有很大概率是瞎几把乱猜的?

结论

数据可视化(图像)

举一反三

猜对8、9题的概率最大

会考复习

By fjphysics

会考复习

  • 395